close
想知道你的條件貸哪家銀行的利率方案最划算嗎?
這裡可以免費諮詢:
整個社會已經習慣,農損時要發補貼,農業專家坦承:「台灣農業的預算並不少,但花最多的地方在農輔和農補」。
農民是弱勢族群,也是社會普遍認為勞力密集的「弱勢」群體,因此,每到氣候異常、寒害、旱象、颱風等天然災害發生,或者產量過剩、市場價格太低,都會有農民、民代跳出來:「農民生活過不下去了」。
學者認為,「動不動就補貼農民,反而造成農民太過依賴政府補貼」。農民栽培觀念應改,若能不需要靠政府補貼,這樣的農業才會進步,也才有競爭力。
農業專家認為,應從技術研發改良來減少農業損害,才能真正帶動農業進步,也能引導農民學習新農技,根據市場和氣候情況去調整自己的種植產品。
學者觀察,香蕉在夏天常遇到颱風造成災損,也因此每到夏天
香蕉就便宜,但是很多農民還是照種,不論政府怎麼呼籲都沒用,有部分蕉農就是抱著「如果颱風來,災損會補貼、價格低政府會收購、賣得好農民自己賺錢」的心態。
旺報【記者梁雅雯、林瑞益╱專題報導】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